心理咨询中所含各个量表的意义

2021-11-17
154

现在我们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大力普及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了解。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是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帮助的过程中,第一次往往很多的时候都是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量表形式,来帮助需求帮助的来访者评估目前的一个心理状态和根据来访者需求来进行相对应的相关测验和评估。那么心理咨询师所用的一个个量表它其实所代表的含义到底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来进行科普和学习。能够让没有接触和有少量知识的同学能够了解到心理咨询过程中医生给你做的每一个量表,它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

  一: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测验技术,它不仅能够对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做出评估,而且可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出与病人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病理状况。因此,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中应用最广、影响较大的工具和技术。那智力测验又分为以下的几种

(1)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韦氏智力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ace)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韦克斯勒长期从事心理测验的编制及研究工作,为发展国际知名的智力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79-1981年,在龚耀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中国修订版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但考虑到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现实情况,又分别制定了两个版本。两个版本测验项目相同,记分标准相同,,但各分测验项目的难易顺序和计算量表分与智商的标准不同。全部一共11个测验,其实言语部分包括知识、领唔、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部分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共11个组合而成。
2):联合型瑞文测验(CRT
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s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语言文字智力测验。因其使用方便,至今仍为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和医学界所使用。该测验是以智力的二因素理伦为基础,主要测量了一般因素(G因素)中的推断性能力(Eductive Ability,即个体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它较少受到本人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努力做到公平,故心理学家们尤其喜欢采用这个测验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工具。
瑞文测验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渐进方阵三套测验。标准型(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适用于6岁到成人受测者,有5个黑白系列,共计60个项目组成。彩色型(Combined Ravens Test,CRT)编制于1947年,适用于5.5岁到11.5岁的儿童及智力低下的成人,分为三个系列,共计36个测验项目组成。高级型(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APM)包括渐进矩阵Ⅰ型(12题)及Ⅲ型(36题),类似于瑞文标准渐进测验,但难度更大,可对标准型测验上得分高于55分的受测者进行更精细的区分评价。
3):中国比内测验

  该量表的最早版本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T.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的量表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可用来测量各种各样的能力,特别侧重于测量判断、理解、推理能力,亦即比内所谓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1908年,比内发表修订后的比内—西蒙量表,删掉了1905年量表中不合适的测验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验项目,使总数到达59个。此外,在修订版本中,他将测验成绩用“智力年龄”表示,并建立了常模,这是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创新。比内—西蒙量表的第二次修订本与比内不幸去世的1911年发表。这次修订没有重大变化,知识改变了几种年龄水平分组,并扩张到成人组。
1924年陆志伟先生在南京发表了他所修订的《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又发表了第二次修订,范围到北方,对6~14岁受测者较为可靠。1982年吴天敏教授和陆志伟又进行了第三次的修订,称作:“中国比内测验”。

二: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多达数百种,由于其依据的人格理论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总的来讲,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结构明确的自陈量表,一类为结构不甚明确的投射技术。由于投射技术的施测、记分和结果解释均太复杂,不是专业的心理测验人员很难掌握,故这里给大家仅仅介绍几个常用的自陈量表。

(1)  自陈量表(self-report inventory)又称“自陈问卷”,是由受测者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按自己的意见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高度结构化,另一个特点都建立了标准化常模,因此它有时又称为“客观式人格问卷”。

自陈量表的编制方法:1.逻辑分析法   2.经验效标法   3.因素分析法   4.综合法。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特卫(S.RHathaway)和麦金利(J.C.Mckinley)合作编制而成。该测验问世是自陈法人格测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人格测验的研究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它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100余种,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是世界上最常引证的人格自陈量表。
MMPI是根据经验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自陈量表。在选择调查表的每个问题时,哈特卫和麦金利二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首先从大量病史、早期出版的人格量表及医生笔记中搜集了一千多个题目,然后就这些题目施测于正常人与病人受测者,并比较两组人对题目的反应。如两组对题目确有差别,则该题保留,反之则予以淘汰。按此原则,共选取了550个题目,每一题目都是通过两组受测者的实际反应确定的,因而在以后测量其他人群时自然有辨别作用。

  在MMPI之前的人格测验,只能测量很少的人格特征。哈特卫和麦金利二人希望编制一个能同时对人格做出“多相”评价的工具。为此,他们在编制此测验时不只采用一个异常组,而是根据当时流行的精神疾病分类,每种疾病确定为一个异常组,通过重复测验、交叉测验。最后确定出八个临床量表。后来增加的“男子气一女子气”量表的题目,是根据男女受测者的反应选择的;而“社会内向”量表的题目是根据大学生内向和外向两组的反应选择出来的。为了克服受测者的态度和反应定势的影响,在测验中还设定了4个效度量表。

  临床量表如下:

  (1)Hs(Hypochondriasis)疑病量表。

  (2)D(Depression)抑郁量表。

  (3)Hy(Hysteria)癔症量表。

  (4)Pd (Psychopathic deviate)社会病态量表。

  (5) Mf (Masculinity-femininity)男子气-女子气量表。

  (6) Pa (Paranoia)偏执狂量表。

  (7)Pt(Psychasthenia)精神衰弱量表。

  (8)Sc(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量表。

  (9)Ma(Hypomania)轻躁狂量表。

  (10)Si (Social introversion)社会内向量表。

  效度量表如下:

  (1)Q(Question)不能回答的问题,或用“?”代表。

  (2)L(Lie)说谎分数。

  (3)F(Validity)诈病量表。

  (4)K(Correction)校正分量表。

1966年编制者对MMPI作了修订,称Form R,即现在的通用本。Form R的内容无改变,只是对题目的顺序作了重新排列,把与临床有关的题目集中在前399题,后面的题目主要用于研究。如果只是为了精神病的临床诊断,仅做前399题便可以了。1989年,MMPI出版者对MMH作了重大修改,推出了MMPI-2.目前,我国也有MMHMMPI-2的修订版本,但后者不及前者应用广泛。
    MMPI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人格测验,范围之大已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罗夏测验。它适用多种不同的情况,对于临床工作和理论研究均不失为一项杰出的工具。MMPI的各个分量表都是根据经验法编制的,而且对于分数的解释也是以经验为基础,较为客观,不像其他人格测验那样随意性大,故用此量表鉴别各种精神病患者,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因为MMPI在编制过程中采用正常与异常两组受测者为样本,所以不但可提供医疗上的诊断,而且也可用于正常人的个性评定。其次,MMPI首次将效度量表纳入人格测验,并成为解释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了测验的诊断价值。
2)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是美国伊利

  诺伊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B.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

  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与其他类似的测验相比较,它能以同等的时间(约40分钟)测量更多方面主要的人格特质,并可作为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及心理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可用于人才的选拔。凡具相当于初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壮年和老年人均适用。

 卡特尔是持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观点与其他特质论者一样,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特质是从人的行为推论而得来的,它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特征,特质也代表行为的倾向性。因此,特质这一概念表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

在卡特尔的人格理论中,他把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称之为“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一个社区或一集团的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之为“共同特质”(CommonTmits).一个社区中的每个成员虽然都具有共同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是不同的,并且这些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随不时间而有所不同。

 卡特尔把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人的表面特质

surface traits)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而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则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的,是制约着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人的行为表现中,共抽取出16种根源特质,他称之为“个性因素”,认为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根源特质的影响。根源特质是内蕴的,是构成个性的基本特质。
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学研究所艾森克教授(H.J.Eysenck)编制的,分儿童(7~15岁)和成人(16岁)以上)两种类型。经过多次修订,在不同人群中测试,已经获得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在国际上广泛应用。这一问卷于20世纪40年代末已开始拟定,1952年正式发表,称Maudstey医学问卷。随后又于1959年及1964年进行增改和修订,最后于1975年再次修订并命名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这也是艾森克的多维个性论。

  关于各量表的简要解释分述如下:

E(内向-外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神经质):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P(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 粗暴、善从人意。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就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诊断量表、症状量表和其他量表;按其病种分为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躁狂量表等;就其评定的方式而言,可以分为自评量表与他评量表。那大家一般要了解的就是以下几个量表。
190项症状清单(SCL-90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有时也称为“Hopkin's症状清单”(HSCL).现版本由 Derogatis 编制于1973年。

HSCL的最早版本编于1954年,称为“不适感量表”(Discomfort Scale);1965年,发展为64项的HSCL;70年代初,Derogatis编制了58项版本(HSCL-58),这是在SCL-90)问世前应用和研究得最广泛的版本,至今仍有人应用。以后发现,HSCL-58中的恐怖

性焦虑、愤怒一敌对的症状项目不足,而且缺乏反映更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偏执观念和精神病性的项目,因此诞生了90项症状清单(SCL-90).近年,Derogatis 又编制了一个51项的文本,称为“简易症状问卷”(Brief Symptom Inventory,BSI).但后者的应用时间尚短,还难以做出确切的评价。

SCL-90在国外应用广泛,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随即广泛应用,在各种自评量表中是较受欢迎的一种。由于本量表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较能准确刻画病人自觉状的特点,故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作为了解就诊者或来访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也可评定咨询前后病情演变的疗效。
2)抑郁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W.K.Zung 编制于1965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能相当直观地反映病人抑郁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门诊病人的粗筛、情绪状态评定以及调查、科研等。

SDS的优点为使用简单,不需要经专门的训练即可指导自评者进行相当有效的评定,而且它的分析相当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能了解被调查者近期心境,可应用于心理咨询门诊中。如用于评估疗效,应在开始治疗或研究前让自评者评定一次,然后至少应在治疗后或研究结束时再自评一次,以便通过SDS总分变化来分析自评者的症状变化情况。在治疗或研究期间评定,其时间间隔可由研究者自行安排。

  (3)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W.K.Zung1971年编制。从量表结构的形式到具体评定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用于评定病人焦虑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SAS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它与SDS一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国外研究认为,SAS能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而焦虑则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因此SAS可作为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

四:应激及相问题评估

1)生活事件量表(LES

20世纪30年代H.Selye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

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使用生活事件量表的目的是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

和定量。

在研究生活事件评定的初级阶段,人们只注重那些较重大的生活事件,因而只统计某

一段时期内较大事件发生的次数。次数越多,表示遭受的精神刺激越强。这种评定方法非

常简单,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生活事件引起的精神刺激可能大小不一,丢失一

件衣物与经历一场浩劫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于是,人们相信,每种生活事件理应具有其

客观的刺激强度。

由于该类量表能够对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分别进行定量、定性评定,从而为客观分析

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心理社会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评估手段,在心理健康领

域广泛运用。但是,从心理评估技术角度看,该类量表并非十分完善。

一方面,大多数量表内容只适用于一般人群的一般性生活事件评估,而对于特殊人群

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等和特殊情境下的人群如某病种人群、战争状态等针对性较

差,因此研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特殊情境的生活事件量表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另

一方面,目前的生活事件量表主要是对既往某段时间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和评定,难免不

受被评定者当时的认知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影响,如遗忘所致的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评分过高

或过低等,使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近年来,有研究者采用即时记录发生的生活事件及身心状态的方法,作为生活事件量

表评定的补充,使生活事件评定结果更为可靠。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事等;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除实际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外,量表的编制者(1987)还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因此,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以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已在国内二十多项研究中应用,并被译为日文用于一项国际协作研究。从反馈回来的意见看,该问卷的设计基本合理,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应对方式问卷(CSQ

1.量表的编制

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哪一类或哪一种应对方式是良好的?如何测量或评估个体的

应对方式?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一般认为应对是一种包含多种策略

的、复杂的、多维度的过程。目前,应对方式的评定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受测者自

已描述,可视作非结构式的评定方法;二是依据理论分析事先编出问卷或量表,由受测者

回答。后者如LazarusFolkman等(1986)应对方式检核表the Waysof Copinghecklist),国内有姜乾金、梁宝勇、解亚宁等分别编制的简易量表,这里选用的是肖计

(1996) 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

2.各分量表的意义

应对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发现解决问题退避两应对因子的负相关程度最高。以此作为六个应对因子关系序列的两极,然后根据各因子与解决问题应对因子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序,可将六个应对因子排出下列关系序列图:

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

研究结果还发现,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应激事

件上所使用的应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每个人的应对行为类型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

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对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组合与解释

为:

1)“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这类受测者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采取

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幻想

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2)“退避-自责,不成熟型。这类受测者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

等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对方式,表现

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

3)“合理化,混合型。合理化应对因子既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对

因子呈正相关,也与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反映出这类受测者的

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

性的人格特点。

   看完了这些量表的种种介绍相信小伙伴们,不管是学习有一定知识的还是没有进行学习的小白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希望各位小伙伴在看完这些量表知识点后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量表,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