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束缚的翅膀
再次见到茜茜的时候是学期末,她拿着一张成绩单兴冲冲跑进我的咨询室,告诉我:“老师,看我期末语文考了110分!”
小鹿一样灵气的女孩子,我看到她阳光洋溢的脸庞,即使她其它科目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每个人生来都有喜怒哀乐,
就如同生老病死一样,它们都没错。
曾 经
那 天,中年女人拽着女孩的胳膊走进我的咨询室,说[拽]一点也不夸张,孩子的脚步略有踉跄。
“老师啊!你快教育教育我这孩子!”女人声音尖锐,说话的架势恨不得将声波直接插进你的鼓膜。
“喏,就她这样,大学都考不起,废啦!”
"没正事儿,满脑袋歪门邪道的,我一门心思为她啊,头发白了一头,操碎了心,可她不成器,啥也指望不上啊!
......
女人不停说着,数次扒拉起鬓边的几根白发,推搡着孩子的肩膀。
近十分钟的时间里,孩子沉默无语......
“孩子妈妈,理解您的着急,接下来,我和孩子沟通一下。这一个小时的时间请您到茶台那儿喝点水,可以看看书。”
像木偶一样呆滞紧张的孩子发现能够独处的机会,眼神里突然多出几分欣慰和放松——那恍惚是一种死里逃生的眼神。
父母无形之中以“爱”之名对孩子的捆绑
对 话
作了简单的介绍,
孩子抬起头看看我,张望了一番,像是在确认什么。
-“茜茜你在找什么吗?”
“老师,这有监控吗?我妈能看到我吗”
-“没有,咨询室里是绝对私密安全的,你可以相信老师。”
茜茜看似放松了很多,问我,
“老师我想看会儿书,你可以不告诉我妈妈吗?”
-“哦,你想看什么书呢?可以分享给我吗”
茜茜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翻出一本《百年孤独》。
-“这是你很喜欢的书吗?”
“嗯嗯,我已经看第三遍了,真的很喜欢马尔克斯的风格。我喜欢看文学作品,诺贝尔书单里的书我只剩五本没看了”
孩子突然停下来,恳切地说:“老师,你千万别告诉我妈妈,她不同意我看的”
-“老师也很喜欢看书呢,小时候也是像你这样,一本书真的喜欢,会看好几遍......“
我们开启了对话,
从一本书开始......
什么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隔阂?
思 考
从和茜茜对话开始,她逐渐对我敞开了心扉,述说了和妈妈沟通的很多苦恼。在几次的咨询工作中,我们共同面对沟通中的很多困难,成长的压力和更适合自己的努力的办法,共同探讨如何对待情绪和设置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茜茜理解父母的同时也找到了和父母交流的方式。
家长访谈中,妈妈淡定下来,发现孩子的更多优点,愿意做好自我的改变,学习从情绪调整到和孩子做朋友,能够更好的沟通。
于是出现了文首的场景。
从咨询工作以来,很多相似的场景,不论主角是孩子,或是已经长大的“孩子”。成长路上的很多重要环节,孩子完成着自我意识的认同和社会融入训练,他们不停地探索这个陌生而必然要深入的世界,逐渐在触碰、尝试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
与父母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往往变成巨大的鸿沟,在最需要支持的年纪,同样不够“熟练”的父母,往往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想要去“理顺”,去“偃苗助长”,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真正的需求。
当父母的处理方式和孩子的接受渠道不够恰当的时候,误解的言语和片面的行为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会剪断孩子正欲飞翔的翅膀,使得他们成长的路上,留下了很多消散不去的阴霾。那些本该与爱有关,却让孩子误以为曾经与父母的“爱”远离,失去面对的勇气和被支持的力量。
童年的某些,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爸爸妈妈
我要长大,我在长大,
请你看见,我在努力!
请别,让我在你的爱中挣扎......
知识卡片
中国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弗里曼(David S.Freeman) 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让我们了解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1. 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来自没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 我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
3. 我们都带着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关系或家庭中得到解决。
4. 我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这看法虽然有点悲观,但是我们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
5. 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文稿来源:柳之又
排版编辑:铃兰薄荷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