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抑郁症”因为一起事件又被莫名带火了一波:
发生在10月22日,江苏南京溧水区,一水库两名女子溺水身亡一案。
原来
《隐秘的角落》并不隐秘,
人心的黑暗就在我们身边
案件回顾:
10月21日12时许,江苏南京某水库,两位女子搭伴到水库玩耍。
一黄衣女子在俯身系鞋带时,被同行的黑衣女子推下水,黑衣女子也一同落水。落水后,黑衣女子死死地压着黄衣女子不放手。
24日,南京溧水警察答复称,两人均已溺亡,推人女子先前疑服用医治抑郁症药物。
从监控画面看,俯身系鞋带女子没什么提防,如何也不会想到边上这一黑衣好闺蜜会对自身行凶。
也是在不久前
一个服药导致手抖的抑郁症患者被航空公司拒绝登机,网上几乎一边倒的在批评航空公司。
有少数理性的网友稍微说,这名乘客因为已经出现症状不适合登机,有可能会引发病情发作,应该立刻去平缓情绪或者治疗。
围攻的枪口立刻调转向该网友。
舆论都在说:
“不能歧视抑郁症病人”、“抑郁症病人不会影响航空安全”、“这就是歧视,没有人权”、“航空公司态度差”、“抑郁症不会危害其他乘客安全”......
当然,也包括这个事件
大部分人都在呼吁:
抑郁症和杀人行为无关!媒体在带节奏!抑郁症群体又遭受到污名化。
抑郁症值得关注、关怀和重视,但也必须直面抑郁症潜在的风险。
也是在近段时间,有乘客在飞机上的卫生间自杀,也是因为自身情绪问题。
正视客观事实。这不是给特殊群体“扣帽子”。
科学的认知事实,然后寻求解决方法。这才是对抑郁症群体最不歧视的思路。
把头埋进沙子里,一副听不进看不见问不得的样子。只会害了抑郁症群体。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同时具有扩大性自杀倾向。
扩大性自杀的对象通常是身边的子女、亲人和朋友。
这样的新闻很多。
产后抑郁症患者携带孩子一起跳楼
抑郁症选择捅死载他的滴滴司机
还有更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去公开场合无差别杀人。
必须重视:
重度的抑郁症患者,需定期就医和接受专业系统治疗。在出行的时候,需要有监护人员的陪同,尤其有可能引发他们病发风险的空间,比如密闭空间、比如人流密集区域容易引发情绪紧张的场合。
特殊群体应该收到保护,不应该被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但不能忽视问题本身,要用科学理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抑郁症”的诊断是基于情绪状态、心境状态的心理诊断。
是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的诊断标准,主要是精神科医生经过测试和面诊,看这个人最近几个月吃不吃得下去、睡不睡得着、有没有自杀念头、是不是兴趣降低、意义感丧失,以及他来就诊时呈现的状态是不是符合“抑郁”......
这些诊断结果是需要专业从事心理精神行业的从业人员根据临床实际给出的。
而至于“会不会一定把自伤及伤害别人的念头见诸行动”,这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预测。
因此,一个人服用医院开的“抑郁症”药物,只能证明这个人经过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侧面反应目前她的心境状态处于抑郁状态,但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一定会,或者一定不会伤害别人,尤其是患者没有跟医生坦白暴露出自己有这方面计划。
抑郁症的人,确实多以自责自罪、后悔愧疚、自伤为主要表现,但抑郁也可以和很多具有伤人倾向的病理性人格状态合并,产生共病状态。
比如偏执型精神病、反社会人格、重度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些人群在状态不好时,就可能会对外界和他人产生比较强的攻击性。并且可能投射性的认为某人是“自己人生问题的缔造者”,通过消灭某人就可以“消除困扰自己的问题”。
又或者重度双相障碍的人在躁狂发作并失控状态时,也可能有伤人倾向。
有的病理性人格,比如反社会人格,多半在伤人前会有仔细周全的计划,他们缺乏基本的愧疚和同理心。而其他类型的病理性人格多以冲动、激情施害为主。
这就像视频里的黑衣女性,想加害对方却自己也一起溺亡了。
而从视频中看,黑衣女子并不像提前做了周全计划的样子,而究竟她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杀害伙伴,现在也无从得知。
抑郁症是病,但它和人性直接的善不善良没有直接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每次看到一群人感叹
“抑郁症的人都是最善良的人,是ta的善良才会让ta抑郁”
我都有个疑惑,为什么不考虑是不是因为ta没占到便宜让ta抑郁了?亦或者ta的本心是否就怀着恶意,而只是用抑郁来当挡箭牌?
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类疾病,比如感冒发烧没什么差别。
如果说一个人因为得了感冒而去谋杀,根本从逻辑上是没有依据的(除非是精神病)
所以,请不要再给抑郁症赋予什么特殊含义和附加内容。
抑郁症并非庇护罪行的替罪羊。
有一个突出的感觉
就是和前几年的繁荣与躁动相比,今年,我们好像突然坠入了一种无梦的状态。
不敢想,也不敢相信什么。
疫情袭扰下,每个人倍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2020年渐末,天气渐渐冷却。冬天最宜梳理过往,整顿疲倦。
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们都平安渡过。
愿一直给予你们心灵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