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抑郁症秀优越? - 请停止美化抑郁症!

2020-10-30
38

timg.jpg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听朋友说过她的一个“传奇”舍友的故事——一个自称得抑郁症多年的小姑娘。


她抑郁症的症状是:逢人便谈自己多年的抑郁症+强烈需要别人关注+爱麻烦别人帮忙+没事就悲春伤秋苦情女主+从来不去看医生。


你肯定要问,装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假装自己是抑郁症?


因为抑郁症,早在外界的不当渲染下有了个高级总结公式:抑郁=压力=思考=有脑子=艺术家。


假装抑郁症的人,从来不拿抑郁症当病。

相反,这只是他们装X作秀的手段而已,必要的时候还会用「抑郁」来伤害、要求身边的人。

4.png

我朋友的这位奇葩舍友,平日里喜欢装得柔弱无骨,当然柔弱没错,不过她最令人反感的是,总拿自己的柔弱和“假病”来要求他人。


比如:


明明自己身下就是插头,偏不弯腰,要别人帮忙

明明伸手就能够到的东西,偏要假他人之手

和她一起出行,不想提箱子,她说:这个太重了,我真的提不动,你能帮我拿一下吗?

出门不带充电宝,抢占别人的用,就说:如果你不给我用,我突然发病想自杀没法打求救电话怎么办?

..........


总是如此。

她永远都在企图麻烦别人,让别人关注,帮助自己,渐渐化身成一种表演型人格。

后来朋友她们几个受够了她,决心不再理她,她哭哭啼啼地说:我从高中就得抑郁症了,直到现在都是。

每每听到这里,朋友她们又不忍心,她们想:我们怎么能拒绝帮助一个病人呢?于是立马又鞍前马后。

不过事后冷静下来,她们总感觉被耍得团团转。

因为,她本人吃得好,睡得好,除了和我们装柔弱,在社会上可谓是凶狠无比。


我们都劝她:“要不你去看看医生?”

她每次都无比坚定的拒绝:”其实,我现在已经好多了啦~!“

不过,不消几天,她的抑郁症又会神奇的马上重现!

后来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人所谓的抑郁——重点是想逃避,逃避她原本该承担的责任,才有了抑郁症这个幌子。


她不是有病,她只是享受别人围绕关注的感觉。

u=3769924954,1929471545&fm=26&gp=0.jpg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对于“抑郁症”的重视程度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高。


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风气——自以为是的“人均抑郁症”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对于“抑郁症”的重视程度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高。

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风气——自以为是的“人均抑郁症”

鲁迅曾在《病中杂谈》中写到:
“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谈他罢,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

以肺结核“为荣”是当时一种很奇怪的风气,这和今天的“自以为有抑郁症”风气很像。

人类是群居动物,会有“从众心理”,一旦有人发现“抑郁症”是个不错的借口时,在不自觉间就会认为自己就是“抑郁症”。

需要借口的人,跟风的人......我们见得太多,不经意间觉得,哪来那么多抑郁症啊?

于是就会有人有意识的出现“刻板印象”,认为这些人都是骗子。

所以,面对那些装抑郁的人,我们确实不能要求他们会共情抑郁症患者。而带着刻板印象的人,就更无法去共情抑郁症患者了。

“无能者”要有借口去回避他们的能力还不够,于是找了个借口;

被“无能者”累垮的人,会觉得你在找“借口”;

这个“借口”就是抑郁症。

毒瘤的死循环:

当社会环境趋于稳定时,人会发挥一种本能“帮助弱者”。在帮助弱者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当有功利者发现弱者能获得正常情况下不能得到的“区别对待”,于是功利者开始扮成弱者。

当群体发现出现假扮弱者的功利者出现,群体会选择不帮助任何“弱者”以避免损失。

当功利者发现群体对自己的伪装不付费后放弃了扮演,但群体却不会因为功利者放弃扮演弱者而选择救助真正的弱者。

真正的弱势群体,永远被踩在鄙视链的最底层。


抑郁症患者患病后,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有的患者希望隐藏自己

有的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

有的患者是天生的隐形人性格

........


这些患者,外人很难感觉到他们的真情流露,所以他们根本无从从他们身上获取对患者的理解。


但有一种患者,他们抑郁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于是在得病后,他们会不自觉地希望以此为由,获取更多的关注。

这虽然并不是他们的错,只是疾病造成的不恰当思维,但他们自己对此是没有认知的。

而且,这类患者病情越严重,这一症状也会越严重。

和多数抑郁症患者不同,这类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是外放的


他们会更主动地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疾病

也会希望他人能因此重视和关心自己


虽然他们只是抑郁症患者群中比较小部分的人,但由于其他类型的患者都过于内收和隐匿,所以这一类患者,就成为了其他人了解抑郁症的主要渠道。


这很容易让非患者错误地认为:

抑郁症就是一种又作又多事,以博眼球吸引关注为目的的行为。


甚至产生狼来了效应

当其他内敛型抑郁症患者开始向外界求助时,也认为他们是在吸引关注。


外放型抑郁症患者的行为也是疾病导致,不由自主,是需要合理的治疗和心理疏导的。

只是他们的行为确实会给部分人造成困扰,也会让其他人以偏概全地为所有患者贴上一样的标签。


更有甚者,故意混淆抑郁症、抑郁情绪、抑郁状态三个概念

以装病来讨巧,借助心理疾病的外壳来获得社会资源的倾斜和大众的关注。


如果真的想减轻这种现象,我们最需要做的是:

停止美化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都是最善良的人”

“都是折翼的天使”

........


这类话术,可能一开始只是某些陌生人用以疗愈和温暖患者的。

但外放型患者在听到后,很容易将之错误地、扩大化地应用。


因为能听到这些话、相信这些话,无疑可以满足他们内心对他人温暖和关注的渴求。

于是就会让他们,愈加倾向于通过宣扬自己的病情、寻求关注,来获取满足。

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去寻求有效、科学、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所以,我们提醒:

没有专业背景和扎实的基本功

或者共情能力不够、空有一腔善意的人

请不要过于主动干扰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这很可能促使更多非患者对抑郁症产生不恰当的向往!

网上已经有一些非患者,开始表示自己对抑郁症的向往和崇拜。



抑郁症作为患病率最高的精神类疾病之一,患者必然性格各异、千人千面,素质参差不齐。


而以一个刻板印象求得他人的关注,对于患者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遇见求助的抑郁症患者,请向他们表达你的支持、理解,陪伴他们,并尽量劝导他们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想当然的安慰话术,只会给他们带来暂时的错觉,也会给你增加负担!


关注公众号:小未心理 / 未陌央

超多心理学干货,有趣小故事,等你来发掘!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