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悲或喜的故事
小兰和母亲生活。
童年的事,会惹一群人心疼
大家能感受到那份悲伤
希望她好起来
可劝来劝去,
似乎没有变化/
她的朋友圈里,常有类似的分享:
“躲在黑暗中默默给自己拥抱”
“这冷漠的世界,我在孤独的路上行走......"
"最抑郁的心情,是不被看见”
她和几任男朋友分手,她说他们不懂她。
她不肯去工作,早上起不来,也懒得请假。
朋友相处久了,发现她只会每日哀怨,和人相处也不够诚恳,也都渐行渐远。
似乎,她越来越孤独了......
有的时候,很多人,
已经安住在自我设定的“面具”里面了。
其实,面具人人都有,我们的自我以不同的面具方式展露着我们对于他人与外界呈现的模样--个性。我们习得了与相对安全的方式,与自我以外的世界去链接。
什么是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原指一种演员戴的面具。荣格用此指人们为了掩藏起自己的真实本性所戴的面具。它就像演戏一样,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的人而采取特定的行为和态度。
人格面具是人在公众场所所展示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义在于呈现于己有利的形象,以便被社会承认和接受利于生存。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面具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面具,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喜爱,例如,父母与孩子相处,和与同事相处,是不同的呈现。它使我们能够与各式各样的人们交际,即使对方是令人厌恶的。
人格面具对我们是完全有利的吗?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也有作为隐藏真实自我的意义。人格面具若是太过造作或刻板,就会产生精神失常的症状,如易怒、忧郁、孤独、异常空虚和对生活没有意义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种人格面具过于专注,太倾心于他所扮演的角色,其意识自我亦开始全然将自己视同于这种角色,即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则会导致牺牲人格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陷入人格分裂的危机之中。
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异化)而生活在“非自我”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例如:文前故事中的小兰,她的孤独、无力和对生活没有意义,对他人没有信任感的状态,也是自己认同的角色状态,因为沉溺能一度得到同情,带来关注和经济支持,不需要为自己负责,且能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和痛苦。时间久了,就出现了扮演和刻意的呈现给他人看的情况,以避免他人发现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在这过程中,必然以牺牲人络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为代价。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还会产生面具障碍、人格面具膨胀等心理问题。
然而,
面具的积极目的是发展自我,通过防御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痛苦的部分,以及吸收他人反馈中好的部分,来滋养自我。而不是通过防御的面具,压抑真实的自我,似乎掩埋内心的冲突,却使得自我逐渐变得脆弱,面具越发厚重。
每个人都要学会从面具后面走出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摘掉面具固然不易,但比起耗费人生的意义去维护面具,选择面对真实的自己,更有意义,也更可能获得他人真诚的对待。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
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鲁迅
那应该怎么做呢?
在荣格看来,对这些因人格面具过度膨胀而身受其害的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抛开自己的人格面具,回到更具统摄性的原型即自性原型,这样来获得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
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不能“超越”自己的人格面具而找到自己的精神皈依,他们便完全有可能走向精神的崩溃。
荣格在研究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中提到(他的许多病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分析治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欺骗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罢了。经常,他们都已人到中年时,才突然感到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带来的危机。
可以试着去体会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某个人,
常常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很难去打破固有掩饰型的呈现模式,
和持续的消极心境状态。
那么就需要觉知一下,
这个世界给你带来的真实印象和体验,
去尝试体会真实的自己,
察觉你内心中的感受、情绪,
它们源自哪里?
为什么你无法敞开自己去感受这世界,
你在恐惧什么?
你想要的,你逃避或躲藏的,
是不是同样的人或事,
有没有冲突和矛盾?
相信,只要你,愿意安静下来,
仔细探寻,你终会找到答案,
你会看到某个面具下的你,
看到自己真实的状态,
那个矛盾或恐惧的自我,
被自责、不被认可的信念困扰着,
请,坦率地面对自己,
承认大家都有的那些不够完美,
积极地面对人格面具,
它们会给你支持和保护。
勇敢适应外界和他人,
我们以自己自然适合的方式成长。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满是善意,
因为,你首先给予了自己,
最好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