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 婚 - 当代人的心理“流行病”

2020-12-30
42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

婚姻就像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一项家庭成长调查显示,从1982年至今,20-35岁男性和女性的初次结婚年龄一直在逐年变晚。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甚至不结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婚姻好像变成了“不自由”“鸡飞狗跳”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衍生出一个奇异的社会现象——恐婚

恐婚(Gamophobia)的定义是“对结婚或进入稳定关系的恐惧”。


你恐婚吗?

很多人对这个词并不陌生,更有人不敢直视这个词,因为自己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恐婚,我恐的是什么?

在新一季《奇葩说》的一期节目中,恐婚的话题再次被摆在大众眼前——“你的眼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你喝不喝?”


只要喝了这瓶药水,你就不再恐慌,可以大胆与伴侣步入婚姻的殿堂。

你,要不要喝?


在这期节目里,我被反方选手邱晨的发言打动。(下面援引邱晨的部分陈述)

邱晨的辩点从婚姻的表面原因跳脱,直接钻进了恐婚这层表皮里面——恐惧的情绪。

是的。

或许恐婚的种种原因都能在现实中成立,但是,从心理出发,我们来谈谈情绪这层深刻的问题。

因为我相信,真正对婚姻怀有恐惧的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想要从心底解决问题的。


恐婚者难逃这四大原因...

1、原生家庭父母婚姻不幸福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包括影响孩子的婚姻观。


原生家庭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会更加排斥婚姻不相信爱情,就像网友说:“我不愿结婚,我不要嫁给我爸那样的男人,不变成我妈那样的女人,不想让我的孩子经历我这样的人生。”

对婚姻的恐惧主要是由于亲密关系。无法在恋爱中得到想要的,也会丢失已拥有的,慢慢地,恐婚情绪大片蔓延。


2、缺乏信任,害怕婚后无法得到爱的满足和亲密的维系

如果对方不能够让你有面对婚姻的信心或希望,未来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事实上,当你想到要和他结婚,你会担忧、心烦、犹豫时,就说明他不是那个适合和你走一辈子的人。

你要找的是一个让你不再恐惧,不再胡思乱想的另一半,你知道与他结婚不会有那么多糟心事,并且完全信任他。


3、生活中充斥着婚姻不幸福的例子,担心自己没有承担后果的责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人陆陆续续离婚;朋友向你吐槽婆媳矛盾;网络上生孩子不让打无痛等负面新闻此起彼伏...

你也在某篇关于婚姻很丧的文章里看到被夸大渲染成了丧偶式婚姻、保姆式妻子的故事,你看着很多人在抱怨发泄,你信了,婚姻真的很糟糕。

所以,你开始日常恐婚。


你总是有意无意地看更多的社会负面新闻,听更多离婚的故事来安慰自己:你看,我不结婚是对的。


4、“恐婚剧”等负面情绪的传播

从《隐秘的角落》到《三十而已》,再到如今的《白色月光》,好像每个月都有一部“恐婚剧”播出。
冷暴力、家暴、出轨、婆媳矛盾、丧偶式育儿......这些词堆积在婚姻的围城里,足够让还未结婚的人恐惧的驻足良久。


恐婚并不等于丧失爱的能力,大部分人会相信爱情,只是不相信这样的美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们允许恐惧的存在,只是希望我们都不要被恐惧束缚,更不必为别人的经历而焦灼自己的人生,婚姻和单身都一样,都当是你自己内心的选择。

说了那么多恐婚

我们来说一下【婚姻】

婚姻是男女双方自愿通过合法手续在一起生活,形成人际间特殊亲属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双方财富、心理和生理的结合;从本质上看,是双方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盟约。

这里面要点有三:

一是自愿一起生活;

二是形成一种新的更加亲密互动和接触的类亲属关系;

三是不仅有保护还有约束。

恐婚的人,大多是因为后面两个要点的无法突破而拒绝婚姻的。


恐婚,咋办?

1. 分清你在“恐婚”的形式下,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首先,你需要区别自己是真的选择放弃结婚这种方式,不受制度的束缚,还是不敢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不敢爱一个人。

你还要区别问题出现在哪里:是你和某个特定的Ta出现了亲密关系上的问题,还是结婚这件事本身就让你恐惧?


当你不能识别你所恐惧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可以试着抓住那些害怕的感觉,将你害怕的东西具体化,这样才能一个个地解决它们。


2. 婚姻的确需要深思熟虑。

恐惧婚姻的反面,并不是脑子一热就去结婚。研究表明,在决定的那一刻你是否深思熟虑,会影响之后的婚姻质量——那些在结婚前经过仔细思考的人,日后的婚姻更加美满。冲动虽然浪漫,却不可靠。


Rhoades的研究结果发现,那些经过慎重考虑而做出确定关系的决定的人,比通过随意性行为(如约炮)而确定关系的人,婚姻质量更高;在同居和结婚之前,双方曾经讨论过这一决定并达成共识的人,比那些觉得一切只是“顺其自然”地结婚的人,婚姻质量更高。

这说明,针对婚姻的决策会影响到之后的婚姻满意度:在婚姻这样的人生重大事件上,以更积极、更负责任的的心态去做决策的人,更容易获得满意的婚姻,它可以帮你抵御一些未知的变数。


3. 不结婚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抗拒婚姻有时是一种选择,因为在现代社会,你和一个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


曾经,如果你要付得起账单、生养小孩,你就必须结婚,和另一个人共同负担这一切。而在现代社会,个体经济独立,尤其是女性的经济独立后,婚姻不再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

第一阶段是制度婚姻(1850年以前),主要停留在基础的共同生存需求上;第二阶段是友伴婚姻(1850-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亲密和性的需求上;第三阶段(1965年至今)是自我表现婚姻,在这一阶段,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的弱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将婚姻看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在最后一个阶段,年轻人婚姻观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对婚姻的期待提高了,不愿意再迫于种种原因而待在一段并不那么完美的婚姻中,由此造成了结婚年龄的延迟。


当婚姻的制度色彩弱化以后,人们也不再以单一的名词或身份来定位彼此。

有的人会选择开放式关系,即双方毫无保留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信息和想法,在保持关系的前提下,不要求伴侣的排他性,也不要求彼此之间的绝对忠贞。


最后

献上“人间清醒”李诞的一句话

希望大家能在考虑婚姻这件事前,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内心

还婚姻一个清醒

也给自己一个明白


未陌央心理愿意倾听和看见每一个声音

如果你也有想要倾诉的话语与心声

欢迎加入未陌央【讲悟堂】

讲出观点——说给你听,说给我听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