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沙盘游戏疗法(四)不同年龄的不同特征

2021-01-21
123
沙盘游戏疗法(四)
儿童(不同年龄)沙盘中的常见特征
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理论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儿童(不同年龄段)     个体的沙盘游戏特点

3-6岁儿童沙盘游戏的特征
心理特点:注意稳定性差,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的范围也较小。没有发展足够的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场面。

沙盘特征:

1
沙盘的使用:初次接触箱庭,对环境感到陌生,还不敢大胆探索游戏环境。专注力稳定性差,很难围绕一个主题来摆放,具有很强的动态特点,时间相对较长,场景变动多,常常随时调整沙箱中各个沙具的位置。他们移动沙具有时是为了表达沙具的行为和表情,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
沙具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动物类沙具,数量上排第二位的沙具种类有人物类、植物类和用品用具。斗争幼儿尤其男孩的沙盘常使用恐龙、士兵对战,故事中常包含有斗争的场面,动物之间的斗争、动物与超人之间的斗争、超人与敌人的斗争。似乎表明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应对内外力量的斗争,从而整合内心与外界、自我与非自我,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
3
沙盘空间的使用:对于边框界限没有什么概念,沙盘可能只会用角落或者占满,会把沙具放在沙盘的外面。界限他们还很难在沙箱内外作区分,没有明确的界限感,所以整个游戏室都是他们的游戏空间,而不仅仅限于沙箱内,这往往反映了幼儿自我的界限尚不确定,有时也反映了对表现自我的一种恐惧和不安。
4
沙盘的位置:幼儿并不总是站在沙箱的正前方来制作,他们站立的位置随时都在变化,以便于将沙箱的各个角落都照顾到。占满这一点充分反映了3—5岁幼儿的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而“占满”的这一箱庭格局似乎是幼儿未分化的内心状态的投射,他们还没有力量和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场面,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应对。
5
沙具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动物类沙具,数量上排第二位的沙具种类有人物类、植物类和用品用具。
6
沙盘的主题:幼儿开始进入箱庭治疗室时非常不适应,总拉着陪同照料者的手,不看玩具也不玩,也不回答。咨询师尝试用玩具沟通,慢慢幼儿将它们摆到沙箱中。往往一个箱庭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接着又制作了一个,主题才可能明确。
主题
第一个箱庭是幼儿适应环境、熟悉玩具的“过渡”,第二个才是她真正的创作。
时间
幼儿讲述故事时,很自然地赋予作品一种时间维度,他们使用“先”“然后”“晚上”“天亮了”等描述时间的词把故事贯穿起来,其作品就更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

岡田康伸(1984)认为幼儿的作品缺乏整合,比较杂乱。

小学生沙盘作品基本特征
1
主题:小学生一般都给自己的沙盘作品一个明确的主题,在于咨询师的互动中,主要是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和认可。
2
沙具数量和种类:小学生的沙盘作品趋于复杂,他们使用的玩具主要是动物类、建筑类和交通类排列前三位。大多数小学生的沙盘作品仍然是占满的,但是与幼儿沙盘作品占满不同,这种空间布置不再是儿童未分化的内心状态,而是为他们的主题服务的,是其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
3
时间:小学生沙盘制作的平均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而且小学生制作沙盘更加谨慎,对自己的主题考虑的更多。


初中生沙盘游戏的特征
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他们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表现出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的气象。自我意识尚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反复过程中,性别角色认同。秩序感也在确立的阶段。

沙盘特征:

1
制作时间:制作作品使用的时间较少,一般在6--17分钟。初中生往往只是从众多玩具中选择少量的、自己感到合适的玩具,摆放到沙箱中。
2
沙具的移动:初中生制作箱庭作品,虽然在选择玩具时也表现出犹豫不决,但往往是在玩具架上选择完毕后再摆放到沙箱内,或者先堆集在沙箱之外,再作具体选择,他们很少在沙箱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3
沙具数量和种类:初中生所使用的沙具种类都比较少,作品中有生命物显著多于无生命物。

初中生的作品主题通常表现的是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较少表现宗教的、抽象的、原型的主题。主题基本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想象、直观呈现。
提醒
鉴于儿童发展上的限制,一般不让2岁半以下的儿童做沙游。但也有大点的儿童心理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这是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创伤或忽视引起的,他们脱离了母亲并对自己及外部世界的信任的发展停滞了。因此,不但要注意儿童的生理年龄,还要注意游戏是如何揭示出儿童功能发展的成熟水平的。

文中大部分资料摘取自推荐书籍,敬请阅读
感恩沙盘游戏疗法的引入前辈老师们的付出和心血
感恩文中多次文献出处提及的申荷永、高岚教授团队
感恩所有为沙盘游戏疗法努力学习成长的心理咨询师们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