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误区 | 不断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的父母 小心可能在“挖坑”

2021-04-01
37

即要出门上班的父母,一边提着鞋子,一边习惯性地叮嘱着“留守在家的孩子”:爸妈不在家,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学校门口的父母们,最后一句话往往也是:你要听老师的话!

一个乖巧、懂事、听话的孩子,是大众父母心中的“理想儿女”。


    如今,我们的社会上流行着很多心理名词如:“妈宝男”、“公主病”、“巨婴”,大家都知道一个成人还像一个孩子那样乖巧、听话,是不行的!是被人鄙视、嘲笑的。

    那么,让一个正在六七岁的孩子乖巧、听话就完全正确吗?岂不知,社会上的妈宝男、公主病,哪个不是在父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听话教育”下,培育而成的。


01

听话、懂事不是唯一标准的育儿观

    有很多孩子都是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可是突然就有那么一天,他们就开始厌学,变得隔离、封闭,有些甚至还成了班上的“暴力少年”。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听话的孩子性情大变呢?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婴幼儿在1岁半到3岁期间,要发展其自主性;进入到3到6岁期间,就要发展做事情的主动性。

当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自主性获得发展时,他的第一表现就是“不那么听话了”!他开始强调“我”,喜欢说“不”!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随着内在自我与意识的发展,已经觉察到自己和爸爸妈妈是不同的,他们有了自我的感觉,我的概念,开始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他们尝试着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自己排便,自己爬,自己穿鞋……

根深蒂固的“听话教育”,却总是让我极大的限制孩子:一举一动要在自己指令下,不许越雷池一步,不许做这,不许做那!一直听话,没有进行自主性训练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自卑,胆小、怯懦,不善于交际,他们成了父母的附庸,只会依赖父母。他们只能“听话”于爸妈,一旦爸妈没有及时“发话”,他们便茫然不知所措了!


02

主动性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

    当一个孩子发展出很好的自主性时,进入到三到六岁时,便开始进入到“主动性”的心理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表现的积极主动,喜欢说:“我自己来!”“我可以的”“我能唱歌”、“我能……”他们总想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然后获得父母的褒奖,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儿。

    诸多表现,说明孩子们在努力构建主动性的心理品质。拥有这样的品质,他们长大后会变得独立自主,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责任感,独当一面。

    可是,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过于担心孩子的主动有潜在的危险,就总以“听话”为标准,要求一个孩子,不许这、不许那,必须按我说的来。那么,这个孩子便会在一次次受挫中,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他们会变得懒散多动,专注力下降,开始写作业拖拉,失去了主动做事情的动力。

    比如上面的,那些“性情大变”的孩子,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的“听话”中长大的。他们听话,按父母指令行事,不断的压抑着自我的自主性、主动性,逐渐形成了自卑性格、讨好型人格或依赖性心理,随着学习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被外在的现实所“压倒”!他们内在的心理已经无力在维持当初那个“听话、懂事、成绩好”的好孩子形象!他们必须爆发出来,所以就有了厌学、暴力等来对抗那个“听话”。


03

那么我们能对孩子的言行听之任之吗?

    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自由而有边界的爱与照养!

    自由,是父母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它和父母想要孩子事事听从的要求对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空间与机会去探索、去尝试体验: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父母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舍轻易否定孩子的言行,要看到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诉求,他们渴望自主、主动,获得父母认可与赞许。

    同时,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是有边界的,不是允许孩子在任何事上都为所欲为、任性妄为!这需要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能够在一开始便设计好规则,明确好要求。边界不能等同于让孩子听话,它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坚守的规则、底线。

# 边界

这个边界既是要求孩子不能违反负责,也约束父母,只要孩子没有违反规则,在边界内,就不要过度去限制、控制孩子。

边界,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自由,让孩子在爱中获得发展!


来源:未陌央心理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