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

2018-12-28
陈文
967


拿什么奉献给你-封面.jpg


《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引发热议。报道中,80后的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已12年未回家过年,在电话、qq、微信上拉黑父母6年。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从小对自己过度的控制,并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带来的种种伤害。




年前被网络刷屏的无疑是北大留美硕士万字控诉书。该留美硕士在文中回溯了不快乐的童年,历数父母对自己情感的忽视与伤害。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因为中国社会有着太多这样的小孩。即使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回首过往,依然充斥着难以面对的孤单和痛苦。




在学习方面,他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心目中的佼佼者,但在情商的培养、关系的处理方面,这位具有留美硕士学历的“精英”显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失。


而更严重的是,当他终于完成学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完整的能力可以胜任社会角色,甚至没有能力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家”。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用这句话来形容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有一种很奇怪的贴切感。


当今中国,这样两端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方面,学习优异的孩子承载着老师夸奖、同学佩服、家庭骄傲,仿佛成长中没有任何问题,一路行来风光无限;另一方面,这个在生理上不断长大的人,内心却长驻着一个长不大的无助小孩,满含着孤单、恐惧、渴望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冲动,麻木地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原生家庭的传承缺失、独生子女家庭的成功焦虑,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这个怪圈,而第一代这样的孩子,已经为人父母……


70后、80后、90后、00后……时代发展已是沧海桑田,而家庭教育还在原地踏步。


孩子成长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是那一对培养出留美硕士父母的疑问。


父母所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而孩子求之若渴的,父母全然不知。


这个留美硕士17岁离家上大学,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6年没有主动与家人联系,音信杳然。一边是背负着痛苦和孤单的孩子,一边是日渐衰老的父母,社会伦理上的谁对谁错,已经不再重要,定格在我心中的画面,是在每一个合家欢聚的新春佳节,总有一个不愿回家的孩子和一对孤寂的老人。


这样的家庭,中国还有多少?


12年,一个生肖轮回,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12年?


一面是孩子,爱无力,意难平;


一面是父母,望穿秋水春晖老,倚门白发盼子归。



无独有偶,我有一位14岁的来访者,每次咨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控诉着父母。控诉父母对他的不理解和操控,控诉父母从没有认真听过自己讲话,控诉父母在家庭中争吵。而他小时候每次听到父母的争吵声,内心都充满着忐忑、惶恐、不安的感觉,直至最后逼迫自己不要有感觉,当作什么都没听见。


我静静地聆听着孩子的苦痛和烦闷。


当我与来访者的父母谈到孩子的这些状态时,他们也充满了诧异和难过。父亲问我:“老师,你说我不够爱他吗?我们两口子就这一个孩子呀!该给的都给了,他怎么就那么委屈呢?他怎么就那么多的委屈呢……”说着这些,父母都红了眼眶。


很奇怪,父母爱孩子,恨不得捧在手里、含在嘴里,恨不得把家庭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安排妥帖,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无忧的空间。只是,父母忘记了把孩子的心灵抱在怀里、捧在手里。


同样,孩子爱着父母,又抗拒着父母。希望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解决问题,同时又讨厌着父母的强势、操控,只知道说教,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


当爱站在了面对面,父母与孩子彼此的眼中能否看到对方,能否看到自己?


爱少了,好匮乏;


爱多了,好窒息。


原生家庭发生了重大缺失,给予孩子无法弥补的伤害,有谁来告诉这一对无助的父母:


我们爱错了吗?


该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




作者:陈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沙盘游戏技术培训师


著有《神话中恶魔的心理分析》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以及家庭关系模式修复工作

来源:昆明如心心理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