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kinson(2006)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存在着显性的攻击和隐性的攻击。其中,那些明显的过错行为,包括打破共识、不兑现承诺、出轨、故意欺骗、辱骂和暴力等等,都属于显性的攻击,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做出这些行为时,不仅是他们的另一半,大多数旁观者也会认为,他们是值得批评的对象。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暴力。
我们这里提及的亲密关系,指的是和我们具有深度交往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伴侣、孩子还有家中的父母,老人。
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是否会由于某些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影响到了我们整个人生当中的其他层面呢?包括我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工作状态、人际关系、婚姻等等?
隐形暴力是什么呢?
2019年初,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给出的2018年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可以看到,该省近5万起离婚官司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出轨,而是“琐事”。有34.21%是因双方之间生活琐事磨合不来而造成离婚。30.16%因分居而成为离婚的第二大原因。
深入研究后发现,所谓的“琐事”其实指的就是在亲密关系当中的隐形暴力模式。
夫妻之间的暴力互动模式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的载体就是所谓的“鸡毛蒜皮”、“家庭琐事”上。
隐形暴力,就是指的非直接的肢体暴力行为模式。
你,曾经经历过隐形暴力吗?
曾经,你对他人有过隐形暴力吗?
对身体非直接的打击暴力模式好像看起来没有行为上的打击伤害那么大。可是在亲密关系当中,往往就是隐形暴力方式造成了很多亲密关系破裂,身心伤害。
在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不单是夫妻之间,如果你细心去观察你在生活当中和你家人相处的模式的话。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隐形暴力的第一种方式
不合理的挑剔
在你和家人相处的时候,你非常坚信对方的某些观点或者行为是被误导的,是不成熟的,或者是越界的。
当别人提出某些不同观点的时候,你就会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去找对方的不足和不完善,挑剔对方。
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更深一筹的,总是很有理由和道理。这种挑剔或指责,其实会让别人心里非常的难受。我们却不在意,只顾着自己的理由,和不说不畅快的感受。
隐形暴力的第二种方式
自我封闭防御
和家里亲密关系的成员在沟通的过程中,当别人要发表建议和意见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自动关闭接听的频道。自己说完,就不再会去听对方说什么。
这里面,有忽视的成份。当别人提出想法和建议的时候,完全的听不见。强迫让对方去遵守自己的规则,让对方去支持体谅。
这个过程当中,就会造成一种状态。就是好像我们真的听不见了,或者是看不见了。
这个过程当中,你只会一味的表达、拒绝,封闭倾听的通道。这种方式,我们又称为防御。
哪怕是听到了,还是选择一股脑儿地拒绝承认对方的抱怨或者是请求,是否存在合理性。拒绝认为自己应该做出改变和调整。
其实,在很多夫妻之间甚至是和老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都可能出现这种防御的情况。
当别人一旦表达出某些请求和抱怨的时候,似乎自己就被塞上了耳塞,屏蔽掉别人的想法和对自己的希望。不肯面对问题,往往遇到问题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
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没有话说,越来越疏远。因为,当别人要说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听,也不会去反馈。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像很普通。但是时间一长,就会直接阻塞了整个亲密关系、家庭关系的共同通道。
隐形暴力的第三种方式
永远是对方的错
无论对某一个问题。都会得出针对对方的负面结论。不论是共同经历的事,或是别人说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认为过错是由于对方的问题,比如自私,不成熟,考虑不周到,经验太少等等。
当对方犯错的时候,会小题大做,一直抓住不放。好像对方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自己却好像从来不会错,没有做过类似的事。
负面结论造成的结果,是习惯性的指责或者推脱自己的责任,不能面对自我的不足和接纳每个人都存在的不完美。
在亲密关系相处的过程当中,这种习惯性的指责,换位思考,会不会让被指责的那个人,心里很难过,会不会影响亲密关系?长期存在,会不会成为一种压力或者内心难以忽视的阴影?
一味的提出别人的过错,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时间久了,伤人伤己。
隐形暴力的第四种方式
贬低
往往有很多人,会对自己的伴侣,或父母,或孩子,使用某些贬低式的称呼和言语。不论场合,言行举止里很多的嘲讽和嘲笑。
我们通常觉得“怒其不争”或“恨铁不成钢”,“打不得”难道还“说不得”吗??如果对方羞恼,可能出现“没出息”、“太敏感”、“脆弱”、“矫情”等等的,如果惯常了不反应,“皮糙肉厚”、“厚脸皮”等等一地。
想想被贬低的那个人,心里好难......
你又是因何站在怎样的位置,才能去贬低人生中重要的亲密关系成员?
如果我们换一下位置,你能承受多少?
称呼可能是你们过去形成的一种惯性,或是觉得好玩儿,但是这种绰号是带着贬低的含义的。可贬低对方的那种神态和语气也会让对方非常的受伤。
隐形暴力的第五种方式
不愿意让步
所谓的不愿意让步,就是不愿意给对方平等的沟通的权利。不愿意退回到和别人、对方平等相处的一种状态上。
亲密关系中,没有对手,更多的是人生路上共行。黑白对错非的清楚,更多时候,其实标准是在对方那里,与自己而言,却总有那么多“不得已”和“值得谅解”。
对很多人来说,让步是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承认自己的错误,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不能“输”给对方。
这个较劲儿一出现,很多真诚变了味道。其实,更怕失去对方的,反而是不愿意让步的那一方。怕失去对方,怕被抛弃,内在有被抛弃的创伤,这里的“创伤”是广泛来说的,几乎所有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在创伤。比如,童年时期爸爸妈妈去上班,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就有可能造成被抛弃的感受。因为这种害怕,使得我们更小心,更不愿意成为被抛弃的那个人,于是,选择站在“高处”,不肯让步,是不能面对被“先离开”那种感受出现。
不愿意让步的一方,必然存在一味让步的另一方,可能是伴侣,年迈的父母,或者是幼小的孩子。他们的共性,是不想失去你。
隐形暴力的第六种方式
逃避
在亲密关系沟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言不发、走开来表达不愿意再谈论这个问题。以各种拒绝逃避的方式。
一、鸵鸟效应
经常用来描述人们对于难题的逃避心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面对那些不容易沟通的人和事,我们往往会选择逃避。亲密关系中多事的婆婆、爱唠叨的妈妈、难以沟通的伴侣、不听话的孩子,往往都是我们经常逃避的对象。从逃避到拒绝,导致关系双方渐渐冷漠,直到关系结束。
有数据显示,在离婚诉讼案件中,因为冷暴力导致的离婚大约占到了四成。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在亲密关系中选择逃避和拒绝,也会让婚姻难以为继。
二、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是指伴侣双方默认的一种状态: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来回避真正的在一起。可能在外人看起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双方自愿地为这段感情和对方付出。它是双方不自觉地精心构建起来的“联结”,是伴侣双方的共谋。
真正的亲密关系代表着相互关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这些是需要承担情感投入的风险的,在乎一个人,并可能因此受伤。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为应对这样的风险出现的:我们怀着对失控的恐惧,所以不敢投入,回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真的在乎一个人”,或者“让别人对我们来说变得重要”,因为真正的爱和关心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让我们有一种被伤害、被拒绝、被抛弃的脆弱感。这使我们恐惧和焦虑。
假性亲密关系中,我们处于一种“情感禁闭”的状态,即双方不自觉地达成了协议——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这种禁闭的状态,看起来双方是在一起,但却拒绝进行深刻的情感联结,在实质上却是一种分离。
写在文末的话
这些隐形的暴力方式,如果长期存在于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会形成一种隐形的情绪虐待,使得对方产生非常巨大的压抑感和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会致使对方产生自我怀疑、焦虑不安,甚至是重度的抑郁。而实施隐形暴力的人,也会在这种掌控、怕失去等感觉中,逐渐的失去自我,在生活的不稳定中蹒跚前行,一路痛楚。
如果我们愿意在亲密关系中,
作为一个自觉者和觉察者。
如果能够及时的觉察,反映,终止这个循环的继续,
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一起努力......
感谢在这浮躁的世界与你相遇